回憶2024
博士畢業進入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后,田豐做的第一個項目是多媒體衛星,這是上海市培育起來的一個本土衛星系統。正是在這一研發的過程中,他學到了許多系統性的知識。如今,這一衛星系統已成長為千帆星座系統。前年到去年他又參與到衛星互聯網以及一些遙感星座的工作,今年則開始探索批量化生產。目前,他帶領的團隊已有30余人。
從開始從事衛星網絡通信研究,到真正把關鍵技術送上天進行在軌驗證是在2020年左右,這段過程用了三年時間。再到2024年開始進行批量化生產,其中又經歷了四年?!拔覀冞@個工作是需要深耕的?!碧镓S說。
回憶過去這一年,田豐最大的感受還是,不斷在路上。在他看來,搞研究和搞技術攻關,大多數時間都是平平凡凡去做一些研究。
田豐所研發的星載網絡單機就像衛星的“大腦”,承擔數據處理、交換等任務?!白鰡螜C時,全鏈路打通的那一刻是最開心的,但更多的時候是10項指標能通過五六項,還有接近一半是沒有達到預期的,其實這在我的工作中占了絕大多數。”田豐說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科研更是如此。但如果科研是一件簡簡單單就能成功的事,那就要反思這個事情值不值得做了?!?/span>
馬斯克要做星鏈,中國也要做屬于我們的衛星互聯網。田豐說,雖然仍處于破土階段,“但是最終我們肯定會趕上的”。
“現在的地面通信只覆蓋了陸地30%左右的面積,而陸地又只占全球面積的30%,所以全球能覆蓋信號的區域只有10%左右。當我們有了衛星網絡,就能在任何地方真正實現全球通。”田豐表示,這也將影響到物聯網、導航技術、低空經濟等不同領域,當衛星互聯網不斷發展,必將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
展望2025
中國航天已經到了一個蓬勃發展的臨界點,從傳統的高精尖到可以進入大眾生活,我們要抓住這個切入點,盡可能把自己積累的成果和技術,用商業化和互聯網思維進行快速迭代,形成低成本、高可靠的成果去服務衛星互聯網。讓中國的航天水平再上一個臺階,為人類文明提供更多的中國智慧。
青年報記者 劉晶晶/文
來源: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