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第十七屆浦江創新論壇“空天海洋先進科學與技術”分論壇在上海張江科學會堂成功舉辦。本次論壇由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衛星數字化技術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中國-葡萄牙星海“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共同承辦,上海交通大學、上海海洋大學聯合協辦。來自阿聯酋國家空間科學與技術中心、印尼國家研究與創新局、土耳其航天局、葡萄牙系統與計算工程研究所等國際組織的專家學者,以及來自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單位的各方代表一百余人參加了論壇。
?
開幕致辭:搭建國際合作橋梁,共謀未來發展
論壇伊始,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屈煒、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院長胡海鷹分別發表致辭。
屈煒強調,上海市科委非常重視空天海洋領域的發展,浦江創新論壇不僅是科技創新的交流平臺,更是國際合作的重要橋梁。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論壇,促進全球空天海洋領域科技界、產業界和學術界的深度融合,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胡海鷹詳細介紹了衛星創新院在國際合作項目及國際人才交流方面取得的顯著成就,并表示空天海洋是人類探索未知、拓展生存空間的重要領域,期待通過本次分論壇,進一步加深與各國科研機構的合作,共同推動空天海洋科技的進步與發展。
?
精彩報告:聚焦前沿科技,共繪創新藍圖
論壇期間,來自阿聯酋國家空間科學與技術中心、印尼國家研究與創新局、土耳其航天局、葡萄牙系統與計算工程研究所、亞太臺風研究中心、中國海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海洋大學等國內外頂尖機構的專家學者,圍繞空天海洋先進科學與技術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探討。
在空天科學與技術領域,阿聯酋國家空間科學與技術中心的阿里·阿勒謝希博士探討了“空間應用創新的驅動力”,強調了創新在推動空間技術發展中的應用潛力。土耳其航天局的按麥特博士則深入分析了“深空探索的機遇與挑戰”,揭示了人類探索宇宙未知領域的無畏精神與技術難題。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舒嶸研究員分享了“中國月球及深空任務中的光譜技術創新”,展現了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科技實力與創新能力。衛星數字化重點實驗室張永合研究員則提出了“空間科學合作的新模式”,倡導國際合作以共同應對太空探索的復雜挑戰。
在空天海洋交叉領域,中國海洋大學的聶婕教授聚焦“海洋多模態計算的革新”,探討了數據融合技術在海洋研究中的應用。印尼國家研究與創新局的羅伯特斯-郝魯-特里哈揚托博士闡述了“赤道群島國家的遙感衛星需求”,凸顯了遙感技術在區域發展中的重要性。上海海洋大學的韓震主任和葡萄牙系統與計算工程研究所的若阿金-若昂-索薩博士分別就“海岸帶衛星遙感的應用深化”與“下一代衛星對地球觀測的推動”進行了展望,展示了衛星技術在海洋保護與管理中的關鍵作用。
此外,上海交通大學的布萊德·韋默教授探討了“沿海管理與抗災能力的提升路徑”,強調了科技在防災減災中的支撐作用。亞太臺風研究中心的湯杰主任分享了“近海臺風強度變化的科學研究成果”,為臺風預測提供了新視角。中國科學院聲學所東海站的王姝湘研究員和中國科學院數字化技術重點實驗室的高法睿(Farid Gamgami)博士則分別就“深海導航定位技術的精度提升”與“工程設計數字化轉型的挑戰與機遇”進行了深入剖析,為相關領域的技術進步提供了寶貴見解。作為衛星數字化技術重點實驗室引進的全職德籍專家,高法睿全程主持了論壇。
?
國際合作:深化交流互鑒,共創美好未來
本次分論壇的成功舉辦,不僅為國內外專家學者提供了一個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臺,更促進了中國在國際空天海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與會代表紛紛表示,通過此次論壇,不僅增進了彼此之間的了解和友誼,還發現了許多潛在的合作機會和共同關注點,希望論壇能夠長期舉辦。
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作為本次分論壇的承辦方之一,充分發揮了其在微小衛星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為推動國際合作做出了積極貢獻。未來,衛星創新院將繼續秉持開放合作的理念,加強與全球科研機構的溝通與協作,共同推動空天海洋科技的進步與發展。